开拓眼界 携手共赢
世界制造业大会搭建国际交流合作大舞台
2018世界制造业大会为全球的制造业企业搭建了一个互相学习交流、推介合作的国际大舞台。
助力企业开拓眼界
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执行总裁王强在2018世界制造业大会智能制造论坛上,分享了他的关于智能制造在锂动力电池行业的一些想法。他说:“上世纪80年代,制造业更多关心的是产品设计和加工制造等方面。而今天,智能制造已经扩展到产品的全生命周期,面临着快速发展的美好前景。”
近两年来,新能源汽车在国内外得到了推广和应用,下一阶段整体市场规模会出现井喷式增长,这对电池品质的要求更高,对装备智能化的需求愈发迫切。他介绍,国轩高科在全球布局五大研发中心和六大生产基地,促进中国的电池技术和世界同步,支持中国的新能源汽车成为全球领跑者。
在与嘉宾分享观点时,王强还向参加大会的全球企业介绍了国轩高科这些年来从手工制造电池到智能化制造电池过程中所取得的一些成果,以及国轩高科承担的国家“十三五”重点项目成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王强说,“2018年,我们在合肥经开区新建了一条三元锂离子电池生产线,希望通过这个生产线的智能化运营,实现无人化生产。”说到参加此次盛会,他告诉记者,“通过这次大会,可以认识更多的业内企业代表,帮助企业开拓眼界,同时可与业内同行或者上下游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江汽—百度自动驾驶汽车引发了市民好奇的目光。记者 苏玲 摄
找寻更多合作机会
林文章是四川人,有在广东工作24年、日本留学四年半的经历。不久前,他刚从日资制造企业辞职,来到安徽宣城市的中国最大电子元器件CBB系列电容器生产企业安徽飞达工作。他告诉记者,“之所以回国来到安徽发展,是因为心中有一份中国情节,希望为中国的电容器产业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对于当前中国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林文章认为:“我国高铁等一直走在前列,然而在基础材料和零配件发展方面相对落后,电子元器件电容器行业就属于这一领域。”他告诉记者,飞达电容器成为全球家电、新能源、照明等行业主要供应商,主导产品CBB系列电容器综合实力稳居中国行业首位,深受全球用户的青睐。
说起这次的参会经历,他笑称:“赶上了好机会,非常荣幸能够参加这样的盛会。希望能够在大会上为企业寻找到更多合作机会。”
林文章说:“这是他第二次来到合肥。虽然来的次数不多,但是合肥给我的印象很好,环境非常美,人杰地灵。特别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非常注重保护生态,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世界最薄柔性触控玻璃。记者苏玲摄
期盼利好政策支持
落户合肥高新区4年的合肥指南针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集计算机软件设计、开发、销售、企业信息化咨询、培训、ERP集成为一体的IT高新技术企业。5月25日,该企业合伙人杜文杰早早地来到2018世界制造业大会智能制造论坛会场落座。
说到来观摩这次盛会,他说,“我们是把这次大会当做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想听听业内精英和专家对智能制造业未来趋势的研判。在学习了解的基础上,调整我们企业的经营发展。”
杜文杰对合肥智能制造业的发展前景非常看好。他说:“合肥市科教产业兴盛,能够带动合肥智能制造业厚积薄发。不过,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有力支持,希望合肥能够出台更多的利好政策来支持制造业企业加快发展。”
一对父女正在参观瑞思并联机器人应用教学实训平台。记者张大岗摄
sdfd
嘉 宾 声 音
“合肥智造”令我特震撼
在2018世界制造业大会智能制造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柳百成以“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智能制造关键共性技术”为题作主旨演讲,从智能制造的背景、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是智能制造的技术基础、国外发展数字化设计与制造进展和我国国内数字化设计与制造进展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刻阐述。他说:“世界各国都将智能制造作为发展趋势和主攻方向。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是智能制造的关键核心技术,而建模与仿真是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科学基础。我国在数字化设计与制造领域已经具有较好技术基础。我们国家已经建了7个制造业创新中心,清华大学正在筹建国家的智能化设计制造新中心,我们欢迎安徽省的其他行业来参加我们这个中心,来参加这个联盟。”
在智能制造展区,一位小朋友与机器人亲密互动。记者张大岗摄
谈及到对合肥的印象,他说:“在听了有关安徽、合肥的介绍后,特别对合肥近年来的智能制造业企业的发展感到非常震撼。中国科大,还有很多国家实验室都在合肥。假如我要提个建议,那就是在合肥建几个制造业的国家科创中心,支持制造业企业发展。”
来合肥合作一定会更“肥”
“合肥是个好地方,发展集成电路大有可为。从中国集成电路企业分布来看,合肥处在几何中心位置。”王宁国说。作为半导体业内的“大牛”,他曾服务于劳伦斯放射实验室及贝尔实验室,主导多项技术开发,为半导体制程设备技术带来许多成功的突破,拥有百余项专利,被誉为“应用材料专利之王”。
据他透露,合肥的长鑫项目一期无尘室面积达到65000平方米,堪称全球最大。在无尘室里,一片晶圆要经过1200多道工艺,才能生产出存储器。今年第一颗“合肥造”的19纳米级12英寸DRAM工艺的存储器,有望很快跟合肥市民见面。
长鑫厂房
王宁国说,他总是拿一幅分布图给人看,希望有更多产业链企业落户合肥。他还比喻说,只要在这里合作,就一定会更“肥”。
科技和环境“引”我们前来
作为一家专业从事医疗手术机器人研发的龙头企业,北京天智航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此次制造业大会上和合肥经开区签约骨科手术机器人应用推广中心项目。
“因为合肥拥有良好人才、科技基础,这些都吸引我们前来寻求合作。”陈齐说,“合肥是国家第二个综合性科学中心,也是世界知名的科教基地,拥有众多的科研机构。作为高科技企业,我们很需要借助这些优势加快发展。”
陈齐说,企业将项目落户到合肥,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看中它良好的投资和服务环境,高铁助力“米字型”交通网络形成,加之“复兴号”的开通,拉近了北京与合肥的距离;同时政府招商引资的力度很大,具有高效诚意的服务意识,加深了我们合作的决心和信心。
·本报记者 方娟 苏晓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