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就看到一个US News发布了一个世界工科排名,清华又第一了。
读者们也许纳闷,清华真的这么强?包括浙大,世界第五了。你前面不是介绍国内的评估模型(指标)和国外不一样么?到了国外,院士,长江,杰青等人才指标没了,科研成果也没了,国外可不承认什么科技进步奖,以及科研项目,如973、863什么的。但他们的排行榜,国内几所大学排名也很高,排名的权威性如何?靠谱吗?大家凭主观感觉,觉得我们并没这么强,否则我们的工程技术水平在世界应很高才是,不再是“山寨”大国才对。放眼出去,除了航天,感觉好(黑科技)一点的技术几乎都是国外的。
在介绍国外排行榜之前,先补充说一下上一篇的工科排名分析。细心读者也许会发现,,有的几乎没变,有的只是个别位次微调。
你们的眼光没错,大部分没变,为何?在国内高校,几乎垄断学科前列的就是这几所高校,在国外排行榜也如此。不管具体名次变化,能入围国外排行榜前200的,也都是国内这几所高校。再去看什么C9,985,211,国家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也差不多被这些高校垄断。其实,不仅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等,我们国家的科研经费(非国家划拨,各高校专业所,教授竞争获得)985大学占据了50%以上,211以上大学则占了近70%。一句话,名牌大学,重点大学占据了国家、社会的大部分办学资源,因此,排名在前也不意外。也可以这样理解:因为学科实力强,排名前列,在资源竞争中取得先机和优势,这样形成良性循环。学科强,拿的经费多;经费多,出产的论文、取得的成果也多;论文,成果多,学科评比又占据前列。似乎是鸡生蛋的关系。
这样,国内排名前十的学科和排名20名以后的学科基本上形成了领先其他大学学科几个“身位”的优势,如体育竞赛的短距离项目,差一秒就变成不可逾越。对处于第一方阵的前十学科来说,互相的竞争更是白热化,具体到“前五”学科,那就是刺刀见红,洪荒之力了。每进一步,往前爬一步,挤掉一个对手,没有标志性的成果几乎不可能实现。掉下去很容易,再重新上来难度增加几倍不止(浙大生物医学工程从曾经第一掉到第六,2016浙大生物医学工程整合了基础医学和生物医学的资源,论文和项目有明显进步,但要前进一位还是有难度和不确定因素)。
四年一周期的学科评估,学科如要保持上次的位置不变,个别如还想图谋进一步,那就必须参与评估的指标,有较大的进步和变化才行。如“人才”指标,成果指标(得拿出“标志性”的成果),以及其他指标。因一所大学学科排名能进前五,教授数量、重点实验室等等都已有一定的规模和体量,每年都能获得一定数量的国家项目,包括重大项目,有了项目,论文和成果也是水到渠成的事。你在走,对手也在走,国家项目不可能被某一家垄断,大家都是学术江湖里的一山头,最后是互相妥协平衡的结果(排排坐,分果果)。如此,四年下来,多数学科位置都差不多,也不会有大的改变。但其中,部分学校学科的一些指标,如学校重视,学科专业教师努力,办学经费保障的话,四年间会发生变化。
1. 人才
所有大学,学科专业的竞争最后都是人才的竞争,评估的主要指标,几乎都需要人去“做”出来或获得。因此,有了人,那就有了“一切”。但既然是人才,你想引进,别人也要,国内要的,他们在国外也能获得一个大学的终身教职。地球就这么大,几十亿人,但具体到某一个具体学科专业,高水平的研究者教授,再具体到华人华裔,就屈指可数了。
从国家设立“千人计划”到各级地方政府,高校的“**学者”计划等以来,人才的争夺就成为国家,地方,高校的重要战略工程。从效能来说,引进人才的效果最快最好,除了他们在国外,尤其美国学到的理论,先进技术和实验方法回来能引领学科的发展方向和取得成果外,各种“人才”本身也是评估的指标之一。这样,学科评估要保持和取得领先,各种“人才”这一项不能空缺。这就引出两个问题。
问题一,国外到底有多少可以引进的人才?曾经,“罗马俱乐部”十几年研究获得一个重要成果:“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很多人觉得:这不是废话吗,谁都知道的你当成果,还花了这么多年研究。但成果之前,几乎所有人,从组织、政府,国家在制定发展政策和产业规划时,都本能地忽略、遗忘了这一点。在很多人眼里,没意识到地球资源有限。国内很多人,由于宣传的缘故,常常产生这样的思维:我们没有,别人有,外国有。
“人才计划”也一样,“我们只有有限的华裔人才”。为何加一个限定词“华裔”,尽管我们的引进人才并没有限定是中国人,但到目前为止,国内各单位,尤其高校引进的非华裔教授学者屈指可数,其中还有一些是拿来装点门面的。如某三流大学引进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如真的用心,想知道我们的人才金矿储量有多少,建议去看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有多少留学生出去,出去的留学生又能获得博士学位,获得博士学位者,又能在国外高校获得副教授以上职位,获得职位者又愿意回国或者短期回国为引进单位服务者。这样的人有多少?
所以现在的人才竞争,实际比拼的是2000年前出国留学的人数,一所大学专业出去的越多,到了收获季的现在,可供挑选引进的基数也越大。有一个统计数据,至2000年前,国内大学出国(公派加自费)留学并获得博士的人数排名。
这些人中,去除已回国的,以及不在美国大学担任教职的,符合国内人才引进条件的人数就不多了。排在前几名的还好,理科,北大,中科大;工科的清华等这些大学国外人才库里还有几百上千的基数,国内排名十以外的大学,可供引进的“人才”就屈指可数了。这些大学要想引进人才,就只能去前面大学的毕业留学人员库中去“挖”人。
再进一步,国外华裔人才库,不同学科人才分布差异很大,理科相对人数最多,之前理科出国留学人数远超其他学科。其他,工科,医科,农、社科等,有一些,但不多;再具体到某个学科专业,甚至就没有人(才)。某一流大学某系曾大张旗鼓地全球招聘系主任,派人海外调研搜寻,最后无果,还是本系的“土鳖”上任。某大学专业,教授会决议,把国外人才引进当头等大事。说做就做,下来把该专业自77年恢复高考以来全部出国的人都理了一遍,为何限定本校本专业呢?这大概是国内“特色”,大凡引进人才,多数来自校友,如北大培养的,回北大多,浙大出去的,回浙大多。等把(主要搜索2000年前出去的,因在国外成才,获得高校职位需要一个时间周期)出去的人都列出来,发现在国外获得博士,又在国外大学担任副教授以上的,一个都没有;在公司、企业任职的倒有一些,其中几个还很活跃,算得上行业专家。但拿学校的人才标准去套,却达不到引进条件,只好作罢(目前,这几人被其他排名低的大学聘为“特聘教授”和“兼职教授”)。这就是国内很多高校,专业面临的、无奈的现实。
对比国内近代高等教育史,改革开放初的留学开启和满清第一次“留洋运动”(洋务运动)何其相似。清朝晚期、民国初期,支撑国内大学的教授学者,基本都是之前“留洋运动”的学成人员。可以说,满清几次留洋运动,包括庚子赔款的清华留美预备学堂,为我国近代大学的建立发展奠定了师资基础。上世纪改革开放初的国家公派留学,,则为现在的国内各种人才需求,播下的种子。
问题二,新增的院士,长江,杰青等人数有多少?国内院士增选,每次大概新增150人左右,,从985到211,到普通大学,人数断崖式下降。还有一部分不在高校,,企业等。除去新增的,还有少数去世减少,有的大学学科后续人才培养乏力,只见减少,不见增加,这样,人才项目得分就比上届低。
看到这,大家或许明白了,国内大学,无论是大学排名还是学科评估,排在前列的总是这些老面孔,比春晚舞台还“钉子户”。可以这么说,国内排在前二十、前十的大学,很少有变化,其他要想挤入第一梯队,第二梯队是何其艰难。有钱没人不行,没钱更免谈。现在有少数大学校长有眼光了,做战略布局,开始谋划、规划人才布局,中外合作,联合培养等,但等你送出去的人成才,回国为你所用,等二十年吧。
回到主题,大家多少明白了,2016年的学科评估,结果至多是对上一次评估的微调,微调的第一个影响因素,人才指标。影响因子有:国外引进人才的数量,退休、去世院士数量,新增院士,长江,杰青数量等。这样,排名前十的学科,可以根据各高校专业的人才变化,作出一个预测。
需说明的是,2016年的学科评估,人才,教师梯队建设一项和以往不同,对70岁以上的院士和40岁以下的青年人才作了数量规定。即超龄的人数做了限制,年轻人的比例必须达到要求,这样,以往靠五六个资深院士支撑,年轻人上不去,青黄不接的个别大学的学科,这次评估将受到很大影响。
2.成果
参与评估的成果主要看四年来的获奖成果和论文,期间获得国家三大奖二等以上,尤其一等奖,将对学科实力起到重要支持。如中科大物理学科,连获两次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以及量子通信卫星等重要成果,不出意外,科大这次物理学科将排第一。浙大,部分学科有些遗憾,如化工学科,今年浙大五个国家获奖项目,三项出自化工系,但获奖时,评估材料已上报,只能用于下次,2020年的学科评估了。浙大化工最大的缺项是院士,尽管浙大化工系是国内第一个化工系,自1942年建立以来,培养了十七个院士,包括今年新上的两个工程院院士,两人均1986年本科毕业于浙大化工,但一个在北京化工大学,一个在合肥通用机械院,只能计入浙大人才培养一项,不能算自己的师资。因此,浙大化工这次评估,名次进一位和不动都属正常。
成果的具体作用有多大呢?举一个例子,大家都知道韩春雨,假如韩春雨的成果为真,对学科的提升度有多大呢?
韩的成果是论文,国内发表在国外顶尖期刊的论文,如Science和Nature等,在论文成果没有获得国家三大奖之前,只能算在论文指标里。韩的单位是河北科技大学,在韩论文之前,河北科技大学的生物学学科,国内排名在100开外。论文发表后,由于这篇论文,河北科大的生物学科估计能往前升30位,排在国内70-80之间。因河北科大生物就一个韩春雨,其他指标还上不去,如人才梯队,科研项目,学生培养等等。如韩在浙大,也许能把生物学拉到第二位。再如清华引进丘成桐,施一公,清华这两个学科和北大就在一个竞争平台了。
3. 其他
学科评估,还有其他指标,如学生培养(全国百篇优博论文数、学生获奖情况等),师生人数比,科研经费,实验条件,服务社会,社会声誉度等等。其中,百篇优博,培养的学生评为院士的,以及杰出校友人数等对学科评估影响交大。如几位互联网大咖,马云、马化腾,李彦宏等,其中如马云是某名校计算机毕业,能把该学科拉前至少一位,放在他的母校,杭州师范大学外语系,则基本不起什么作用,资源浪费了。
国内说完,回到前题,说国外,为何国外学科排行榜,清华排在第一?老外的排名依据是什么?可信吗?
估计大家第一感都不信,清华国内第一没人怀疑,但世界工科第一,则没人相信了。很简单,我们自己的大学如何,大家都清楚,对照国内的工业技术,工程技术水平,原创成果等等,谁都不相信我们的大学工科能进到世界前列。但老外的排名就在那里,这事确实蹊跷,得问问元芳。
个人估计,有这么几个因素,一是国内工科的教授人数,远比国外学科多,国外一个专业,教授有的就二、三人。我们有的专业,博导都有四五十人,人数多,博士多,发的论文自然多。其次,国内一流大学,对博士毕业,教授升职都有高水平论文SCI数量的要求。回到“世界只有一个地球”,世界有的专业SCI收录期刊就有限的几本,每个期刊每年能登载的论文数量肯定有一个上限。我们的管理部门可不管这些,要求每个博士至少两篇,副教授,教授升职则越多越好,没人想过,国内都这么要求,就是全世界所有SCI杂志都登中国人的论文都不够。如有人说,如果全世界都采用美国人的生活方式,人类还至少需要五个地球才够。如果全世界期刊都按国内管理部门对人的考核要求,至少需要十个地球(期刊)。就在目前的背景下,我们的论文数量还是远超美国大学。中国现在有好几个第一了,论文数量第一,专利数量第一。
然后是论文影响因子以及论文被他引次数,高影响因子的期刊几乎都被国人攻陷占领,论文引用次数也简单,自己人引用自己,师兄师弟,同实验室的互相引用,次数就上去了。
如果具体说国内大学的工科,处于世界什么水平,以清华为例,看看清华的工学国内排名,论文,成果情况,可以一窥全豹。
计算机学科,国内第一,五个院士。但实事求是说,国内大学的计算机学科,除了人工智能、图形学和软件工程,其他,从计算机硬件到系统软件,到互联网,哪一项是你的?国防科大计算机也强吧,研制出银河、天河大型计算机,但仔细一看,CPU是英特的。
建筑学,国内第一。建筑就是一种灵感设计,有历史、文化背景沉淀,以及中国民族特色。清华建筑学,1987年梁思成先生的“中国古代建筑理论及文物建筑保护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自然科学奖一般授予理学学科,建筑学拿自然一等奖估计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2011年吴良镛院士获国家科技最高奖;
土木工程,国内排名第三。土木多属应用,结构力学计算,施工工艺等。土木计算的商用软件出现后,复杂的结构计算都能计算机软件计算,以及有限元数值计算完成。因国内大兴土木,国内的工程水平、施工工艺称世界一流也不为过,尤以造桥、交通工程技术为自豪。但大型施工工程机械还是国外进口的多。水利工程技术则领先国外(国外几乎不再建造水坝)。
机械工程,国内排名第三。清华机械学科在摩檫学新型摩擦材料研究上,据媒体报道,取得几项差点问鼎诺贝尔奖的成果。其他,锻造,热处理,焊接,加工制造,智能制造,工业4.0,3D打印技术,装备技术等,国内机械学科的创新和成果乏善可陈,都跟在国外后。
电气自动化,国内排名第一。国内电气特色主要在强电电力系统自动化上,包括输送技术,电网调控技术等,具有国内电网特色。创新方面,如智能电网等,仍跟随国外研究和技术。
核物理工程,国内第一。清华是国内高校唯一做反应堆实验和样机的,高温气冷堆属于赶超世界第四代反应堆技术的项目,其他应用技术,如核废料处理,新能源研究等,基本上属于跟踪消化国外技术。
如对清华工科做点评,优势是学科齐全,几乎所有工科都有,这样在学科评估排名中,整体和全面这个优势是明显的,包括浙大和交大也类似,这是国内大学特点。国外理工大学,即使是最强的MIT,加州理工,加州伯克利,强势学科也主要集中在某一些学科,MIT学科较全,在计算机,电子,化工,机械,材料工程等处于领先。加州理工则在航空,机械工程,化学工程等。
因此,国内大学的排名靠前,个人认为主要得益于论文多(教授多,博士多),学科全。工科属于应用学科,不像理科,可以取得很多原创性的成果。有的工科,如机械工程,原理性的东西百年不变,国内外研究的差距并没有这么大,加之国外的年轻博士回国,往往带来最新的研究方向、方法和技术,在研究领域,进一步缩小了国内外的差距。但在应用技术,器件(各种加工制造、测量设备)、加工技术、制造上,国内比国外,差的不止几条街。
因此,如果国外排名以论文,专利,教授数量,师生比等为主要指标,国内大学的工科,清华排世界第一,浙大第五,围观群众,尤其业内人,内心再不信,表面再“呵呵”,但结果就在那里。这样的排名对大学,管理部门很有利,因当初的985工程建设,就是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北大进入世界一流的时间是2016年,清华是2017年,浙大...。根据国外机构的排名,这些大学完全可以向全世界庄严宣布:我们已经建成世界一流大学。
国内理学2016学科排名:
1.数学
北京大学 |
复旦大学 |
清华大学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山东大学 |
北京师范大学 |
南开大学 |
武汉大学 |
南京大学 |
浙江大学 |
2. 物理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北京大学 |
南京大学 |
清华大学 |
复旦大学 |
浙江大学 |
上海交通大学 |
中山大学 |
南开大学 |
山东大学 |
3.化学
北京大学 |
南开大学 |
南京大学 |
吉林大学 |
复旦大学 |
清华大学 |
厦门大学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浙江大学 |
武汉大学 |
4.地质学
南京大学 |
中国地质大学 |
北京大学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西北大学 |
成都理工大学 |
浙江大学 |
吉林大学 |
合肥工业大学 |
中国石油大学 |
理学名次变化不大,基础学科集中了我们国家最大量的院士,比如北大化学系,一个系的院士就比其他211大学化学系之和还多。浙大名次微调,物理学和地学各新增院士1以及论文贡献,无标志性成果。
5.生物学
清华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 |
北京大学 |
复旦大学 |
上海交通大学 |
南京大学 |
武汉大学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中国农业大学 |
南开大学 |
华中农业大学 |
国内医学2016学科排名:
1.基础医学
北京大学 |
复旦大学 |
北京协和医学院 |
上海交通大学 |
中南大学 |
中山大学 |
浙江大学 |
华中科技大学 |
南京医科大学 |
第二军医大学 |
吉林大学 |
2.临床医学
上海交通大学 |
北京大学 |
复旦大学 |
北京协和医学院 |
中山大学 |
浙江大学 |
首都医科大学 |
四川大学 |
华中科技大学 |
第二军医大学 |
山东大学 |
浙大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都前移了1-3位,依据是论文和成果,医学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团队获得创新团队。
其他人文社科,列一下大家关心的汉语言,新闻传媒,外国语言文学,管理学和法学。人文社科没有理工那样的院士,长江等人才,以及国家三大奖,SCI论文等。主要排名依据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国内论文,著作,社科成果,人才培养等指标。
人文社科2016学科排名
新闻传播学
中国人民大学 |
中国传媒大学 |
复旦大学 |
武汉大学 |
清华大学 |
北京大学 |
华中科技大学 |
四川大学 |
上海交通大学 |
浙江大学 |
暨南大学 |
汉语言文学
北京大学 |
北京师范大学 |
复旦大学 |
南京大学 |
山东大学 |
华中师范大学 |
华东师范大学 |
浙江大学 |
中山大学 |
武汉大学 |
南开大学 |
中国人民大学 |
外国语言文学
北京大学 |
北京外国语大学 |
上海外国语大学 |
南京大学 |
浙江大学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
黑龙江大学 |
南京师范大学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 |
清华大学 |
浙大“外国语言文学”学科,虽与上榜除清华外的其他大学比,教师人数最少(北外,上外,广外都是一所大学的力量,南大专业数量多),但由于论文、项目突出,排名也许比上次有进步。
应用经济学
中国人民大学 |
北京大学 |
中央财经大学 |
复旦大学 |
清华大学 |
厦门大学 |
南开大学 |
上海财经大学 |
西南财经大学 |
东北财经大学 |
很多家长疑问,为何北大经济,,这是因为评估是评比一级学科,一般来说,财经大学学科门类齐全,综合性大学的一个专业要和同类或低一档财经类大学一所大学去竞争,没有特别突出的实力,是难以抗衡的。清华金融名次上升,因合并了“五道口金融学院”。
法学
中国人民大学 |
中国政法大学 |
北京大学 |
武汉大学 |
华东政法大学 |
西南政法大学 |
吉林大学 |
清华大学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厦门大学 |
管理科学与工程
清华大学 |
西安交通大学 |
浙江大学 |
上海交通大学 |
天津大学大学 |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同济大学 |
合肥工业大学 |
?
1. 学科评估目前只评一级学科,因此,评估结果并不一定能真实反映二级学科(专业)的情况(实力)。大家关心的热门专业会隐没在一级学科中,如金融,会计、微电子、信息安全,机械电子等专业,部分大学一级学科强,但下面的热门专业不一定强。
2. 因为评估指标(依据)是公开的,因此参评学校校内进行学科资源整合和包装完全“合法”。个别包装过度的学科也许进一步导致学科专业实力失真。
3. 志愿填报,尤其是浙江2017新高考改革,采取专业(大类)+大学填报模式,评估结果可以参考,但因为多数大学会采取大类模式,这样高考志愿环节学科排名进一步弱化,参考性下降。
4. 参考学科排名进行志愿填报时,应对应或并重大学排名。还需指出的是“学科排名主要反映学科的研究实力,本科阶段的学习和学科实力关联度并不是很大,尤其一流大学,今后外校保研,出国,读研更看重大学平台”。如清华“法学”排名不高,但该专业学生的就业,深造竞争力不在北大之下。
5.学科排名不反应就业冷热情况。
(文章观点,排名预测仅代表个人看法,和笔者所在单位无关。)
原创发布!(文中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属原作者)
专为关注小孩成长认真有悟性的你!
欢迎关注!(扫右上或下图二维码;搜索微信个人公众号@金典课堂)
欢迎扫下面二维码参加“千聊直播”《创新及创新方法》公益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