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省经信委定下了这些小目标...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2-07-04 15:57:35

意 见


为贯彻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和工信部《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江苏省经信委组织制订了《江苏省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实施意见》。



产业现状

01


经过多年的持续创新发展,

江苏已成为全国人工智能产业

创新发展的重要基地,

产业技术创新活跃,

数字经济、共享经济加快发展,

在南京、苏州、常州等地区

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

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



在语音识别、图像识别、智能机器人、智能无人机、智能传感器、智能芯片等部分领域,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高端智能产品研发及应用步伐加快,人工智能技术已迅速渗透到智能制造、智慧医疗、智慧教育等领域,形成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典型应用场景;


产业竞争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目前全省约有 360 家企业开展人工智能相关业务,涉及智能机器人及相关硬件、智能传感器及芯片、智能软件及算法、人工智能平台、人工智能系统(应用)等领域,2017 年全省相关业务收入达 230 亿元左右


但也应看到,江苏的人工智能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缺少有国内影响力的龙头骨干企业,高端产品少,领军人才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凸显。



02

发展目标


到 2020 年,

人工智能产业技术创新显著,

新产品新服务不断涌现,

产业规模和总体竞争力

处于国内第一方阵,

成为全国人工智能产业

创新发展的引领区

和应用示范的先行区。



目标


——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完善人工智能产业链,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培育 5 家国内领先的龙头骨干企业,发挥龙头企业带动效应,人工智能相关产业的规模超过 1000 亿元

目标


——产业技术显著提升。

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和核心技术,培育一批标志性战略产品,语音识别、模式识别、计算机视觉、智能传感器、神经网络芯片等重点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目标


——产业支撑持续增强。

着力建设 10 个人工智能创新平台,培育一批人工智能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在重点领域率先开展创新应用,组织实施 50 个重点应用示范项目,培育 20 个提供深度应用场景的示范企业。

目标


——产业集聚效应明显。

汇聚全球创新资源,壮大人工智能高端人才队伍,着力打造 4 个国内有地位、国际有影响的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



重点任务

03

一、大力发展人工智能平台


▷基础技术开发平台。

重点支持南京新港人工智能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学技术应用研究院等一批基础技术平台发展。


▷应用性支撑平台。

依托南京、苏州和无锡的数据存储和超算能力,建立多类型、高质量的人工智能海量训练资源库和标准测试数据集。重点支持南京市政务数据中心(麒麟)、苏州国科数据、无锡城市云等平台发展。


▷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重点建设南京人工智能产业技术研究院、苏州工业大数据众智平台等一批双创服务平台。



二、加快发展人工智能软件产业


▷理论与算法。

支持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联合开展基础算法研究。


▷基础软件。

优先支持国产智能操作系统研发和产业化应用,鼓励开源软件平台和函数库开发,培育壮大面向人工智能应用的基础软件产业。支持瑞中数据、中兴软创、中新赛克、南京翼辉等加大基础软件业务的研发。


▷应用软件。

支持南京云问网络、南京赛特斯等围绕细分领域做强应用软件。



三、加快发展人工智能硬件产业。


▷智能传感器。

重点支持南京高华科技、无锡美新半导体、常州瑞声科技、苏州敏芯科技、昆山双桥等围绕行业需求加大智能传感器研发力度。


▷神经网络芯片。

重点支持南京地平线、主研发人工智能专用芯片。


▷智能机器人。

重点支持南京埃斯顿、南京熊猫电子装备、南京亿嘉和、苏州科沃斯、中船重工 702 所、连云港杰瑞自动化等做强做精所在细分领域的智能机器人业务。


▷其他智能装备与产品。

重点支持南汽集团等深入研究无人驾驶相关技术。发展智能摄像头、新一代智能手机、车载智能终端等移动智能终端产品和医疗影像辅助诊断系统、视频图像身份识别系统等智能设备,鼓励开发智能手表、智能耳机、智能眼镜等可穿戴终端产品。



四、加快发展人工智能服务型企业


▷智能通用系统。

重点支持苏州思必驰、南京旷视科技等企业开发通用系统,拓展应用空间。


▷智能制造系统。

重点支持苏州博众、昆山华恒、天奇自动化、科远自动化、徐工信息等大力发展面向智能制造的系统解决方案。


▷行业应用系统。

重点支持南京运满满等面向智能物流等应用场景提供系统化的整体解决方案,支持南京与常州的国家医疗大数据示范城市项目



04

主要措施

1、夯实发展基础

加快物联网、北斗导航、IPv6、5G 等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基础技术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10进一步提升网络整体容量和综合业务的承载能力。


2、培育龙头企业

在语音识别、模式识别、智能机器人、高端智能传感器、生物芯片等领域,建立人工智能重点企业培育库,制定入库标准,建立动态调整机制,重点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工智能龙头企业和“独角兽”企业。


3、提升创新能力

加强企业创新载体建设,在优势领域重点企业实现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的全覆盖,支持企业完善创新条件、加大创新投入,不断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


4、强化应用牵引

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在重点领域实施全省 5G 规模组网及试商用、工业大数据重大标准研制应用等一批行业应用示范项目。(详情见附件)


5、强化人才支撑

贯彻落实省委《关于聚力创新深化改革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人才发展环境的意见》,坚持引进和培养相结合、用才与留才相衔接,抢占人工智能产业人才高地。


6、注重集聚发展

按照“重点突出、优势互补、特色化发展”的原则,以扬子江城市群“中国制造2025”国家示范区为依托,打造国家级的人工智能产业试点示范集聚区。部省联合培育和建设一批人工智能高新区、集聚区、创新承载区、特色小镇、众创基地。

支持苏州工业园区、苏州科技城等地区整合政策资源,创新扶持措施,加快构建在计算机视听觉、自然语言理解、新型人机交互等方面的发展优势。


7、营造发展环境

加大财税支持力度,落实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小微企业优惠等现有各项优惠政策。


相关附件长按下方二维码可获取



来源: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图片来源: 网络



苏州经信 ∣suzhoujxw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