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构建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圈具有明显优势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2-06-03 13:24:08

~小顾有话说~

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圈的核心圈由技术圈和应用圈组成,技术圈支撑形成应用圈,应用圈孵化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整体衍生出科技、产业、生态共融的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圈。目前,成都市人工智能产业总体虽然处于发展初期,但是以语音识别、类脑计算、人工智能芯片、机器学习等关键技术为核心的企业和创新团队纷纷落户成都,基于本地人才技术优势和产业基础优势,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广阔机遇。因此,加快构建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圈,对成都实现人工智能产业规模提升和应用拓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期聚焦产业生态圈,分析成都目前发展人工智能产业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探索成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路径。

●成都人工智能产业的基础优势

→→人才学科优势:高校院所聚集,人才储备丰富。成都拥有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高等院校56所,国家级科研机构30余家,各类人才近500万,人才可获得性中西部第一,并在2010-2015年海归吸引力上升最快城市排名中位列全国第三。在大数据、网络通信、机器人等人工智能并行领域具有较为丰富的人才储备,包括“院士”“国家千人”“国家青年千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等一批行业领军人才。同时众多高校在大数据、语音识别、智能监控、人工智能芯片、运动仿真、视觉技术等领域均开设了相关专业课程,培养了大批具有较强专业能力的高素质研发人才。


→→技术优势:技术研发能力位居全国前列成都人工智能专利主要分布在G06K9(用于读出或识别印刷或书写字符的方法或设备,或用于模式识别,如指纹)、G06F17(特别适用于特定功能的数字计算或数据处理设备、数据处理方法)、G06F3(用于将所处理数据转变成计算机能处理的形式的输入装置;用于将数据从处理机传送到输出设备的输出装置,如接口装置)、G06T7(图像分析,如从位像到非位像)等领域。目前成都人工智能形成了一定技术优势,在多个细分领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其中部分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智慧机场、网络安全、语言识别等创新应用领域已涌现出大量案例,形成了高考机器人、助残机器人等明星产品。

→→产业优势:优势产业特色鲜明,产业应用基础较好成都文旅资源富集、现代商贸人气聚集、科教资源得天独厚、生态本底优势突出,为人工智能及“人工智能+”跨界融合发展提供了良好支撑和保障。同时成都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处于优化调整关键时期,本地转型升级需求和消费市场发展潜力强大,也为人工智能在汽车工业、医疗健康、电子信息等多领域发展应用场景提供了广阔空间。医疗技术方面,成都拥有华西医院等国内顶级医疗机构,现代中药、疫苗、生物治疗技术水平国内领先,生物医学材料、组织工程部分领域达国际先进水平。

●成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人工智能产业整体规模偏小。与广州、上海、深圳、杭州等国内人工智能发展相对领先城市相比,成都拥有的人工智能相关企业数量还比较少,这些企业多属于中小型、应用型企业,缺乏知名的领军企业和龙头企业,高端集聚效应和产业带动效应不够,产业整体规模较小。

 →→资金支持结构和渠道单一。目前成都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多停留于试验阶段或处于市场开拓阶段,尚未实现产业规模化应用。尤其在基础研究领域,因为其具有科研难度大、周期长、投入高、不可预测等特点,研究成果还多处于试验阶段,其市场收益的不确定性让社会资本更多的选择“观望”。相反,社会资本和金融机构更愿意投资较为成熟、看得见收益的技术成果。因此,当前研发资金来源仍以政府、高校以及科研院所的项目扶持经费扶持为主,尚未形成以社会资本为核心的市场化机制,资金构成较为单一。

→→产业配套相对不足。相较于长三角、珠三角以及重庆,成都的工业基础较为薄弱,缺少规模大、精度高的制造业,无法满足企业对传感器、控制器等关键零部件的需求。对于具有市场潜力的技术成果,缺少测试、检验、维修等高效的中试熟化渠道和产业配套,在科技金融、中介服务等方面的服务支撑也有所欠缺,产业配套的局限导致技术成果多选择在配套更为成熟和便利的沿海发达地区转化,本土转化率不足。

→→应用领域不够广泛。从应用端种类来看,成都人工智能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人工智能服务应用主要以生产智能化、无人机巡线等低端应用为主,范围较为狭窄,应用点较少,对相关技术研发无法形成有效的产业市场拉动。低端的集中应用还容易造成产品的同质化竞争,扰乱市场秩序,对形成良好的产业生态产生不利影响。

●构建成都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圈的路径

→→营造优越的基础生态环境,吸引要素汇聚要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充分保障人才、资金等基本要素供给能力。建设完善功能型平台,着力提升基础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不断完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政策法规体系,引导政策支持向创新技术研发与转化环节适度倾斜,引导创新活动高质量开展。

→→提升企业引培质量,引导企业聚合形成产业链条大力引进平台生态构建型企业,积极引育特定应用场景先行者型企业。要以底层设施提供型企业带动人工智能软件和高性能硬件产业集聚发展。通过不断发挥中小型企业在产业发展初期的创新主力军作用,系统化打造企业分布的空间格局,推动形成特色化、集群化发展态势。

→→增强核心技术创新,支撑产业高端化发展基础层方面,要大力推进长期高水平投入算法和芯片方面基础理论和前瞻技术研究。技术层方面,推进共性技术和瓶颈技术特色化发展,不断打造协同开放的创新网络,推进知识、技术和信息共享。

→→深化人工智能落地应用,充分体现经济和社会价值通过政府采购,激活人工智能产业的启动市场。通过试点示范,推动人工智能应用进一步深化、细化、实心化,围绕新经济七大应用场景,推出“人工智能+民生”和“人工智能+制造”两大重点品类。鼓励上层应用场景多元化发展,最大化激发企业创新潜能。要加强对外交流和推广,提高“成都智能”整体品牌经营深度,融入全国全球大市场。

 

 

 

作者:季盈  林倩  李敏  张影 

单位:、四川(成都)两院院士咨询服务中心

编辑:舒 展

校对:兰 梅

编自: 《成都创新调研报告》 2018年第2期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