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十万加:10 位行业观察者、创业人怎么看腾讯的梦想 | 轻芒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2-07-22 13:05:03

周末两篇文章十万加的文章罕见地引发了行业大讨论,潘乱的《腾讯没有梦想》及「42 章经」创始人曲凯的《谁说腾讯没有梦想?》,以「梦想」打头阵,剑指中国互联网第一公司腾讯,无论如何,话题的引爆都可以想见。


看完文章之后,你觉得腾讯还有梦想吗?欢迎点击下面的小程序卡片来参与讨论?

不过,应该如何解读两篇文章中的观点?还有些什么词下之意?轻芒邀请了 10 位资深的行业观察者、媒体记者和创业人,从不同角度鞭辟入里地解读两篇文章,既有基于多年观察的犀利观点和判断,也有灵光一闪的猜测和洞察,期望能让读者看到更多元的讨论和想法,获得更多的启发和思考。



如果你还不了解事情的经过,可以先到文末阅读背景文章。

 



《腾讯没有梦想》这篇文章出来后,有太多人纠结在一些细枝末节上,诸如文学化的标题、腾讯真真假假的回应、评论资格、褒贬站队等等,对真问题的讨论却不多,这也说明了我们现在媒体环境的浮躁。无论是腾讯还是其他公司,文中的精华都会对其有所触动。例如,腾讯的投资战术是否阻碍了创新?互联网第一公司该承担怎样的行业责任?这家公司到底该享有互联网公司还是投资公司的市盈率?真正的「生态」鉴定标准如何?达到行业顶峰的公司如何保持驱动力?等等。真正对这篇文章认真的讨论,不该是几句段子,几句辩解,几次站队,而该是对以上一系列问题的思考。



乱总现在写文章真是,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头条这么牛逼了,你为什么还不学头条。


有些东西真是别人学不来,学了也未必有好结果,就像 2014 年的小米。唬得 360 行,行行学小米。


头条形成了牛逼的产品力和方法论,几乎百发百中,让全行业如芒刺在背,但是这事 360 在 PC 时代就做到过。


结果呢?要说基业长青,谁比得过潮汕人了。


梦想,腾讯还是有一点的。方法论驱动型公司不可能比价值观驱动型的公司更有梦想,周期更长。你问张一鸣你的梦想是什么,估计他要憋半天,讲出四个字,做大做强。


百代皆行秦制,秦二世而亡。雄主都外儒内法,但是只有孔老二家百代不坠。


高效率的 feeds 流,以及头条做产品的方法论会被发扬光大。但是来自东方的神秘力量会让张一鸣最终停在他触手可及的地方。就像老周当年想,不是王小川个二五仔,我已经手撕百度了。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雄辩的文章背后都是移花接木。


陈独秀说辜鸿铭,虽是诡辩难掩才华。乱总真的做到了,干掉历史上同题。腾讯公关背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包袱。


这篇文要影响腾讯很难,但是影响微视的本事还是有的。

潘乱这篇真心雄文,有无头条在里面推波助澜都能十万加。但这件事头条「做局」的嫌疑很大。第一,从时机上看,腾讯在大张旗鼓地推微视、有传言腾讯总裁刘炽平可能要离开,结果出来回应的是刘炽平(还发了新闻通稿),这些大家可以自己联想。第二,,所以会有「头条有没有未来」的讨论,头条借此可以打压腾讯以彰显自己价值。第三,内幕消息显示腾讯内部对于头条的看法分成了两派:主战派和主和派,其中主和派希望拉拢头条,不希望头条倒向阿里那边,而头条需要争取到主和派,所以头条也有「做局」的动机。





(《腾讯没有梦想》这篇)文章有很多地方值得推敲,甚至不符合逻辑,腾讯的梦想是有的,也在脚踏实地地做,只不过包装不如阿里、谷歌、FB,比如投资的逻辑本身是很好的,不只是财务投资;产品的创新如红包、支付、公众号、小程序不少;赛马机制可能是大公司创新的必须路径。


相对而言,腾讯比较低调,不太重视公关,或者说采取防御式公关,做了才说、有事才说、不怎么说,过度低调在外界容易形成认知偏差,这既有马化腾潮商特质的影响,也有着华南企业闷声赚钱的区域属性(可参考华为、OPPO、vivo等企业),以及腾讯产品驱动的属性。不过,潘乱的文章还是有许多有价值内容的,此前行业没什么人说,忠言逆耳,大公司需要这样的声音,而不是一味追捧。



第一,(这篇文章是)很好的内容、扎实有料,也是很多人对腾讯近几年观感的总结,所以一下子引爆了大家的热情,击穿了行业的圈子,我看到很多腾讯内部的中高层也在转发。


第二,当一堆人对某公司摆出「怒其不争」时,背后逻辑是觉得他应该做得更好。腾讯这几年,拿得出手的是微信的崛起和游戏的暴利,但是能否更多?或者应该更多。正由于出发点很善意,看到有一堆人起哄说潘乱(作者)去腾讯做战略官时,圈内人也都默默一笑。


第三,没梦想的腾讯,这标签让他们公关部肯定难受。但腾讯的经典转型一战,是《狗日的腾讯》后又是研讨会又是放出半条命给行业,这才是真正的转危为机,价值很大。「没梦想事件」能否发酵到那个地步?这是我期待的。


第四,但我一点也不期待的是,没梦想的腾讯背后牵出了没梦想的媒体们。一个小屁孩 ps 出来的马化腾回应,被上百家媒体机构引用,还假正经地分析来分析去,光顾着蹭热点完全弄丢了真实性的基本功。「没梦想事件」的 24 小时,简直是中国媒体界的耻辱 24 小时。腾讯有没有梦想不可怕,中国那么多媒体都没梦想了,更可怕。



刚过去的周末是机构媒体大溃败的一个周末。机构媒体不仅在专业的分析报道上已捉襟见肘,就连基本的事实都已很难提供。一个大 V 用一篇文章让机构媒体疲于奔命,一个小 V 用一张图愚弄了所有人。




看不懂一个公司的梦想,不代表它没有梦想。


但是反过来说,要是一个企业真的把自己的核心能力看成资本和流量,就像制造企业把自己核心能力看成房地产一样,我觉得也是空心化的。




腾讯有没有梦想我不知道,但腾讯在微信之后,很少看到特别有创新的产品产出是清晰可见的。这几年我一直在夸微信,上一个我在博客中夸的腾讯产品是 QQ 邮箱,两个产品都来自同一个团队,对于一家人员上万的公司来说,颠覆性产品可能并不算多。反而,腾讯投资的不少公司常常成为媒体夸奖的对象,比如快手、拼多多、摩拜等,中国的公司里我是比较中意腾讯的,因为从明面上来说,腾讯,尤其是微信做得足够克制,但这种克制不应该放在整个公司里阻碍创新。


除了投资外部之外,我同样期待腾讯一直能做出更多类似微信、小程序这样的创新,并不一直在吃资本和流量红利。这与有没有梦想没有关系,谁没有梦想?只是我们习惯性地期待更伟大的公司、更伟大的人有更伟大的梦想。





「梦想」这个词有点暧昧,我觉得真正让每个人值得焦虑的可能是,腾讯正在建立局域网,一个围绕微信运作的中文互联网。


腾讯 2017 年的投资公司数比百度和阿里之和还要多,它正在通过资本和流量统治所有中国互联网用户的生活。


《好奇心日报》统计过苹果 App Store 排名前一百的应用,截止到 2017 年,BAT 之外的独立应用只占 40%,其中有五个来自今日头条,五个来自美图秀秀。剩下基本是银行、联通、移动等线下生活基础服务的应用,新生互联网服务屈指可数。


这让腾讯可以改变一些事,比如去年和苹果抗衡赞赏分成,最后 iOS 修改商店规则。但也让能被高效控制,比如去年一大批微信公众号的消失,王者荣耀被点名。


所以这和 Facebook 遇到的隐私丑闻如出一辙,有一个巨大又便利的互联网公司,到底是让世界变好还是更糟糕?




媒体的苛刻和敌意是让企业产生对抗意识,还是倒逼企业反思因果,都取决于企业本身的态度和选择。


显然,腾讯受益于后面那种选项。


魏武挥老师以前经常提及百度的一起往事,说李彦宏的助理把 keso 对百度的批评稿子呈了上去,得到的是不屑一顾,Robin 彼时引述了一句恰好在现在特别热门的古话:「燕雀安知鸿鹄(hu)之志」。


科技巨头的分道扬镳,其实早就现出了端倪。


不过上峰的宽容人设,并不意味着底下干活的人就毫无怨言,潘乱的打击面之广,除了现金牛 IEG(编注:腾讯互娱)没有摸到之外基本面面俱到,尤其是 OMG(编注:网络媒体事业群Online Media Group)这条 BG(编注:商业线 Business Group),可以说是拉出来鞭尸。


另外,这种穿透力过强、且能形成话题的意见表达,对PR的压力也大到突破天际,所以PR对老板的谦卑姿态,颇有皇上谋反的感受。


从评价光谱来看,《腾讯没有梦想》介于计世的《狗日的腾讯》和吴晓波的《腾讯传》之间,其实恨铁不成钢的成分居多,不过汝之砒霜未必不是吾之蜜糖,腾讯是否委屈自己的星辰大海没有得到合理的辨析,那就是另一码事了。


毕竟2010年,王兴都还在控诉没有什么业务是腾讯不做的,彼时的他大概不会想到自己有一天会像一只鹌鹑那样坐在马化腾的右手边,腾讯在微信钱包的九宫格服务里切出四个,把流量全都导给美团体系的产品。


我和潘乱说他对腾讯「没有个性」的这个总结实在鞭辟入里,这家公司正在和阿里形成正反两面的气场,就像它们在竞争关系上的形同水火。腾讯的产品能力和团队工具是很强的,但是往往看不到感情,亦无饥渴,于是市场表现总是欠缺火候,而在阿里那边呢,产品还没上线,气势总是先出来了,东风吹完战鼓擂,然而产品其实跟不上造势,ROI 更低。


所以也不能怪字节跳动从夹缝里长成一只巨大的怪物,它迂回绕开了巨头的围堵,然后把长板砌上了天,事实上是现在无论腾讯还是阿里,都还没有摸着头条系产品的增长规律,这个前无古人的本事怎么唱好,都不为过。


然而张一鸣也有些被架在火上烤的滋味,本来应是韬光养晦的年代,突然拔高成腾讯应该成为的那个身影,捧杀效果居高不下,所以他没敢转潘乱那篇,而是迂回的借着曲凯的商榷成稿,表示尊敬Pony和腾讯,不必因为行业沉闷而强求波澜。

就差没有说出「时辰未到」的暗语了。


在商业公司身上搜刮梦想的要求或许有些想当然的意味,但是更为工整的说法,其实指的是愿景(Vision),这是企业管理绕不开的一环。


比如在下面这张图里,Vision - Strategy - Tactics的三段结构,组成了企业在定位自身使命时可以锚定的坐标,它是抽象和重要的。



亚马逊的创始人杰夫·贝佐斯曾经在致股东信里说,人们大多关心变化,认为机会存在于变化当中,但是其实真正重要的是那些不变的东西,当你确信有哪些东西是不会发生变化之后,就值得把所有的筹码都赌上去。





对于亚马逊而言,不变的东西就是消费者永远希望在购物时获得更多的选择和更低的价格,于是亚马逊的一切布局,就都是围绕着这两点需求展开。


腾讯的愿景的确显得薄弱,「成为一家最受尊敬的互联网企业」与其说是愿景,不如说是憧憬,它不具备方向性,而是水到渠成的某种结果。


至于腾讯在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之后提出的「连接一切」,尽管清晰许多,却更像是战略目标,不足以支撑剑指万亿美元市值的全局。


如果还是无法理解这个微妙的认知,不妨听听马云给阿里制定的愿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


是不是有些明白了?


【背景阅读】


  • 潘乱:腾讯没有梦想

  • 曲凯:谁说腾讯没有梦想?| 42章经

  • 新榜:关于腾讯有没有梦想,马化腾回应截图居然是假的!

  • 潘乱:腾讯成就了很多人的梦想


    看完文章之后,你觉得腾讯还有梦想吗?欢迎点击下面的小程序卡片来参与讨论?

    感谢关注﹝轻芒杂志 qingmangzazhi﹞

    更多兴趣内容,请点击此处进入「轻芒杂志」小程序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