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改造,为产业转型升级增添“新引擎”
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既依赖于新动能的培育,又要着眼于旧动能的提升。为此,我市于2016年出台了《推进新一轮技术改造加快工业转型升级三年行动计划》,通过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三年行动计划,进一步提升我市工业智能化、数字化、集约化、绿色化水平,加快构建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把合肥打造成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根据行动计划,我市重点在支持扩产增效、推动智能化改造、加快技术创新、促进产业集聚、引导绿色发展等方面着力,为工业转型升级发展打造“新引擎”。
合肥联宝电子(本报资料图)
在支持扩产增效方面,鼓励企业对符合产业政策、经济效益优的项目增加投资,扩大生产规模;支持企业进行设备更新和升级换代,淘汰老旧设备,提高装备水平。
在推动智能化改造方面,鼓励企业从生产线、生产车间等局部智能化改造向整个工厂的智能化改造拓展;开展企业技术改造对标诊断示范行动,帮助企业找出装备、工艺、技术、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组织实施技术改造项目。
在加快技术创新方面,加强产业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和共性技术的攻坚与推广应用;实施“两创”产品认定及推广行动,鼓励企业采用“两创”产品实施设备更新换代;鼓励首台首套的研发、生产和应用。
在引导绿色发展方面,开展“绿色工厂”创建试点;开展工业能效提升行动,引导重点耗能企业建设能源管理中心,开展工业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试点。
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提升企业生产管理水平,提高竞争力,我市拿出“真金白银”给予奖补。
江淮汽车全自动生产线(本报资料图)
其中,对列入三年行动计划的技术改造项目,分整个工厂、整个车间、整条生产线三种类型,从项目完工投产下一年度起,连续5年,由市、县(市)区、开发区将财政贡献增量中实得财力,前3年分别按100%、80%、60%奖励企业,后2年均按50%奖励企业。
列入《合肥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库》的技术改造项目,给予设备投资10%奖补,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改造项目,给予设备投资12%奖补;大力推进“机器换人”和智能化改造,对整条生产线、整个车间和整个工厂进行智能化改造的技术改造项目,分别给予设备投资12%、15%和20%的奖补。单个项目补助额不超过1000万元。
对实施节能技术改造项目(包括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在项目竣工后年节能量达到300吨(含300吨)标准煤以上的,按每吨标准煤200元给予奖励,单个项目奖励总额最高不超过200万元。
此外,列入三年行动计划的企业实施技术改造,还将获得财政、金融、土地、税收等全方位的政策支持。
今年是三年行动计划的收官之年,在政策的催化作用下,我市技术改造节节加码,成效显著。
智能生产线(本报资料图)
计划实施的第一年(2016年),我市工业投资增速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工业投资总量居全国省会城市第3位,增速居中部第一位。全年技术改造投资1330亿元,成为工业投资稳步增长的主要动力。
2017年,全年完成工业投资2356.5亿元,同比增长12.6%,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贡献率达87.8%,增幅高于全社会固投7.6个百分点。其中亿元以上项目投资超全市工业投资的50%,技改投资占全市工业投资近六成。
通过加大技术改造,一批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不断涌现,提升了生产的智能化水平。去年,我市新培育15家“智能工厂”、150家“数字化车间”。
通过加大技术改造,一大批企业提升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如,合矿机械根据第三方方案实施技术改造后,挖掘机曲臂焊接工艺的生产效率提高60%以上;合肥亿恒机械实施技术改造后可实现产品全程智能化生产和高效精密加工,生产效率提高100%,运营成本降低25%,产品研制周期缩短33.3%以上。
技术改造,让“老树发新枝” ,企业生产效率、技术水平得以提升,实现内涵式发展;产业创新能力、结构调整得以优化,实现良性发展。
本报记者 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