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想一二 | 灶缘拾忆--追寻雪峰山先贤足迹之旅游从魏源故居出发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2-08-21 08:38:23

灶缘拾忆-追寻雪峰山先贤足迹之旅游从魏源故居出发

作者:想想一二


作者简介:

想想一二,真名李传伍,金石桥镇珀塘村人,隆回北网.金石桥论坛“云溪原创”版主和专栏写手,论坛会员返乡创业第一人。

2018年5月22日至23日,怀化雪峰文化研究会和隆回北网联合主办的怀邵娄益民间文艺家追寻雪峰山行贤足迹之旅,参加此次活动的嘉宾有怀化市雪峰文化研究会领导、会员,隆回北网金石桥论坛高管和写手,省党校,湖南师大,吉首大学,怀化学院等名校专家和学者共106人。

追寻雪峰山先贤足迹之旅游—林则徐、舒新城返乡、红军长征、老鹰坡茶马古道行,其启动仪式于5月22日隆回县司门前镇魏源故居举行。在参观魏源故居的过程中,大家对魏源故居的灶屋也有了浓厚的兴趣,让我重拾起我们当地农家灶屋及其相关的民俗片断。


日图三餐,夜图一宿,人们离不开灶屋。自从人类有了稳固的定居传统,一座座简陋的房屋聚合成村落,一栋栋高楼大厦围成的都市花园,人们都是按一定的社会和家族规范生活着。大到豪门别墅,小到村野矛屋,这些或大或小的住所,无一例外的都有一灶一厨房。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灶具从柴薪灶、煤灶发展成燃气灶、太阳能灶等,继而发展成使用二次能源的新型电灶具如微波灶、电磁灶。这些新生灶具的出现,农村灶屋相继开始隐退,黑泥瓦木房,农家小院,露天电影,以及枭枭升起的炊烟即将成为记忆中的画面。一间小屋,一块农田,一池鱼塘,一杆鱼钓,一个斗笠,一付蓑衣,在向往中,也在被遗忘中,当我们把旅游之根扎于农村,以旅游振兴乡村之时,这些画面却弥足珍贵。

 

 



在雪峰东麓魏源故里的厨房叫灶屋,灶屋的面积一般都有12米以上。灶屋里有一座大大的柴火灶有大中小三眼,大灶一般是农家用来煮猪食或打豆腐、酿酒或做酒席时蒸菜等,中灶平时用来煮饭,俗称饭灶,小灶一般是用来炒菜用,也称菜灶。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水缸,一担木制的水桶,一个竹制的舀水用的勺,墙壁上挂一溲箕【溲箕竹编的淘米用具,在我们家是又用来盛剩饭(又叫凉饭),先餐没吃完的饭在煮饭时将剩余的饭盛起,待米开锅后,倒出米汤再将剩饭倒入锅内蒸煮食用】,一个粲龛(又叫粲橱)农村厨房里简陋的厨柜,一张方桌(八仙桌)四条长板凳,几乎没有其它啥大件用具了。

   

图片取自网络

    

关于粲龛我们当地有一俚语“粲龛底哈的宁鸡破——不活溜”【粲橱底下的泥鳅——不太(带)活】,常用来形容小孩子怕生,没见过世面。
    

柴火灶的侧边有个旮旯叫“柴角落”,用来堆放柴草用。柴角落里边常会备有一把“虾刀”(砍柴刀),生火时常用来劈柴用。劈完柴后,人们总是随手将“虾刀”放在柴角落里,久而久之就成了习惯。因此我们又了有关于“虾刀”的俚语,叫做“柴角落里捡虾刀——手到到擒来”。
   

农家说不上一日三餐,但一天两餐热菜热饭是肯定少不了,所以饭灶和菜灶是农家使用频率最多的。饭灶膛前都吊有一个铸铁锅,利用灶膛口冒出来的烟和火的温度来加热铁锅里的水,以利饭后有点热水洗把脸。有的饭灶后面嵌有一个圆形铸铁锅,俗称温坛,其作用和原理同样是利用灶膛的温度来加热水。


菜灶(没有烟囱的直排老式灶)都有前后两个口,前面一个用来座菜锅子,另一个口子设在灶台的尾部,生火炒菜时用来排烟,在灶台尾部上放两砣砖,上面也可以座一口小铝煲,也是利用烟气的温度来热水。


大中小三种灶的燃料是柴草,柴火灶没有外加供氧设施,燃烧时靠自然供氧,火力的大小与柴火燃烧是否充分,全靠烧火添柴的人掌握,因此我们当地又有“烧火咯师傅,炒菜咯徒弟”之俚语。柴火灶虽然没有外加供氧设施,但有时碰到一些柴燃烧起来也会呼呼响,我们把柴燃烧的呼呼声称之为“火笑”。“火笑,火笑,屋里有喜了”。也就是说每逢“火笑”,主家时隔不久之内必有喜事。因为柴火的不完全燃烧,产生黑烟,导致灶屋的天花板及四壁都是“堂煤”(堂煤:炱煤)形成农家灶屋特色。
    

在雪峰山地区腊八以后正式进入寒冬,农家开始在灶屋炕过年腊肉,又叫备年货。条件好的人家除了炕腊肉,圆子粑——猪血丸子(用豆腐和猪血为主要原料适当地配一些猪肉)外,还有腊鸭,腊鱼以及腊野味等。


用柴火炕的腊肉油脂丰满却肥而不腻,腊香扑鼻、风味独特。腊鸭鸭皮黑中透黄、皮薄肉嫩、肉红味鲜、骨脆可嚼、骨中带油。腊鱼肉质坚实、咸淡相宜、清香特殊。圆子粑外面黑呼呼,蒸(煮)熟后切开,里面红嫩、腊香扑鼻、风味独特。

    

农家柴火腊肉,腊鸭,腊鱼,圆子粑等的薰制工艺传统,制作过程却有很多的讲究,选料、腌浸、晾干、上luo等工艺的器具器皿有讲究之外,薰制时的季节与薰制时间及其火候更为讲究。腊制品都有一个相同的特征——黑。在烟薰过程中,表面吸收了柴火炱煤。炱煤(炭黑)本身是一种黑色的染色原料,无毒,看上去虽不那么诱人,但其味道是堪称一绝。雪峰山山区海拔高,年平均气温相对较低,这一气候特征是其他地区所不具备烟薰腊制品的独特条件,这一独具的农家特色食品也是其他地区不可复制的。



在此之前人们常会把灶屋天花四壁的“堂煤”打扫干净。打扫“堂煤”有一特殊的日子,那就是腊月初八那天,在我们当地又叫“扫腊八”。听说在那一天打扫过的灶屋没那么容易长“堂煤”,更重要是传说那天打扫灶屋,可保灶屋平安,免除火星引燃长年积累的“堂煤”而引发的火灾。打扫灶屋的人们个个都会被弄得满脸黑黑的。因此,谁家孩子皮肤黑一点,我们当地人会给他一个外号——“腊八吉”。


进入寒冬,农家取暖的集中地就是灶前——蹲灶眼(金石桥话:bong灶岸)。取暖的柴火都是些粗条子柴和树尖或树根劈出的干柴火,生一把柴火,一家老少或乡亲邻里围聚在一起“亚亚卵谈”聊聊家常,聊至甚欢时,主人拿出农家的重阳酒(糯米甜酒),煮上一锅,喝上一碗,甜而热乎,闲而幸福。


记得小时的冬天,在“蹲灶眼”时也会听起父辈们讲故事,故事内容最多的和最吸引我们小孩的就是“文武两魏”魏源和魏午庄的生平事迹以及老鹰坡上的民间传说,还有就是父辈们从黄泥井,经老鹰坡茶马古道,上贵州刮松油和去新化洋溪卖米和修新化半山水库的真人真事(88年前我们农村还没有普及通电,照明以洋油灯——煤油灯为主,煤油在当时很贵,且难以买到,而松油在父辈们当时是照明用最实惠的燃料)。


图片取自网络

 

最让我感觉幸福的是躺在母亲的怀里,在柴火的烘烤和衬映下,脸蛋绯红绯红,全身热乎乎。记忆犹新的是,柴火引燃灶锅底的“堂煤”,一点一点的火星,忽明忽暗,犹如天上的星星,一闪一闪。每逢此景母亲都会说那是天庭的神灯,是天兵天将,但我老是说更象我们当地舞龙(油龙)时的一盏盏的排灯。



《从烧纸庙说开去》——陈觉之描述:“据说每家灶里都住着一位灶王菩萨,管人间茶饭,防火烛寒灰。灶王菩萨是玉皇大帝派到凡间来监督各个家庭的。”这一点在我们金石桥可以说是家传户晓。


当地童谣有曰:“二十三亚(晚)不祭灶,屋里养个现事报”。每逢腊月廿三晚,家家户户的主人总会把忙活一天家务的双手洗得干干净净,把灶台和锅盖等抹得油光可鉴,在灶台上放置一个渡盘,渡盘里摆上糖果和糍粑还有几个小茶杯,茶杯里泡的是自家采制的最好的清明茶,然后用升子装满一升米,插上三根香,烧纸作揖。祭灶的物品虽算不上丰盛,但纯朴的人们对灶王菩萨的虔诚与恭敬绝非一般。(升子:我们那里煮饭时用来量米的器具。渡盘:茶盘,农家做酒席时用来渡菜的器具)


在灶屋里有一个用来吹风生火的竹筒,金石桥话称之为“火筒”(在一米左右的竹筒上钻一个小眼,在烧柴生火时用来吹风助燃用)传说是灶王菩萨的烟筒,人们还会将那火筒劈开烧掉用来祭灶。
   

在大年除夕时,也要烧纸敬灶王菩萨,以提醒灶王菩萨别忘记回天庭述职时要求在玉帝面前的美言,祈求玉帝来年给人们的风调雨顺。大年初一那天是灶王菩萨返回人间的时候,初一早上又要敬灶王菩萨,算是为其接风洗尘。



在我们这里灶王菩萨管人间茶饭,防火烛寒灰,也兼管男婚女嫁。男女婚姻大事,依父母之命,经媒人撮合,认为门当户对,互换“庚贴”(生辰八字)压于灶王菩萨净茶杯底,以测神意。如三日内家中无碗盏敲碎、饭菜馊气、家人吵嘴、猫狗不安等“异常”情况,则请算命先先(八词仙仙)——“过八词”,看年庚是否相配、生肖有无相克。旧时有人迷信所谓六年大冲、三年小冲;男婚年龄逢双,女子十九不嫁;谓鸡狗(鸡犬不和)、龙虎(龙虎相斗)、虎羊(羊落虎口)、蛇鼠(蛇吞老鼠)难相配,待认为周全后始议亲。
    

媒人为合适的一对男女进行媒说牵线搭桥在我们那里称之为“制媒”。如今在我们这里仍然相信“媒妁之言”,就是青年男女自由恋爱了,结婚时也一般还要找个人去担任媒婆的角色,此一媒婆的角色,可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取妻之如何,匪媒不得”的思想在农村男女婚姻中并没完全瓦解。


男女婚姻大事由灶王菩萨神测,在男女结婚那天媒人最大,开席时要上座,魏源故里是礼仪之都,这一传统习俗至今仍然很讲究。同时要用“堂煤”涂于媒人脸上,寓意灶王菩萨神赐的良缘。经过不同时代的演变,涂“堂煤”在我们当地变成了戏弄媒人的说法。女子结婚当天,女方家亲戚朋友去戏弄媒人,称之“炒媒”。媒人为了不招戏弄,早就准备好糖和烟派给亲戚朋友。否则,亲戚朋友就会用“堂煤”拌油,将其涂在媒人的脸上。男子结婚那天,男方家亲戚朋友去戏弄媒人,称之为“庆媒”,在男方家媒人的遭遇和上述一样。



将灶王菩萨请进家门是在新居落成乔迁之时,金石桥话叫“过火”。过火对于农村来说是一件特大的喜事,须选个良辰吉日。过火时要在原来的灶上扳一小块砖头或泥土,然后放在箩筐里面,箩筐里面还会放些好的柴火,还有米,油盐,这些都得由主人担到新居的灶屋里。到了新居灶屋时,将小块砖头或泥土放到灶里边,烧纸叫起作揖,即请灶王菩萨安家。
    

正式过火的时辰就是主人从老灶屋出来至进新居之时,这时只能家人知道,不可告诉别人,怕的是农村有闲人“生烟”—嫉妒。如果过火时被那些想“生烟”的人知道,他会在你过火时造一些不吉利的事端,如哭喊、泼水等,让主家有一个不吉利的兆头。因此过火的时辰一般在深夜或凌晨,以免路上偶然碰到不吉利的的兆头。在路上或过火出门的时候如果遇到有人担柴,那就是好的兆头,寓意主家财源广进。
    


过火当天,再怎么样家里也会摆上几桌酒席,与亲朋们分享人生最得意的喜悦。80年代末90年代初,条件好的人家家里过火时还得包场露天电影来放放或亲戚朋友为主家包场电影以表庆贺。


说起看电影那可是农村十里八村最高兴的事,且看:
东家乔迁谢晚宴
班来片子搭影院
邻里乡间十八里
人人乐呵喜相传

一声吆喝看戏去
男男女女齐迸出
手持蒿火或手电
直赴主家位置占

诸位来得早,看看这场面:
四大爷
嘴叼烟斗手兜手
三嫂子
背着娃娃不停抖
二伢子
坐骑父肩手抱头
站的站
黑鸦雅的一大片

哈哈,各位再来数一数:
一二三四五……
三百四百总有余

一声鸣炮致贺辞:
张家王府,喜迁新居
富吉百年,财震四方
恭贺主人,发达无疆

再声东家致谢辞:
一茅屋,两把椅
感谢亲戚朋友破费来贺礼
一壶茶,一杯酒
不成敬意,亲戚朋友莫介意
祝福好话刚一落,欢呼一声电影就开始。《铁道游击队》、《五朵金花》……



我童年的夜色娱乐就在这难得的喜气洋洋的露天影院度过……每当看到别人家过火,总希望自己家里也能放上一场电影,但等啊等,终于在2003年的正月12日,搬出了老灶屋,迁居金石桥镇街头,但那时放电影在农村已过时。
    

过火那天我也照母亲的吩咐,将灶王菩萨请回了新居。从此,灶屋开始了一场新的革命,宽敞、四壁漆黑的灶屋变成小厨房,柴火灶变成了液化气灶,温坛变成了燃气热水器,烟囱变成了抽油烟机。母亲说的“天庭的神灯,天兵天将”却在儿女们童年里消失,留给我的只是点点的记忆……


在历代和各民族的饮食风俗中,有不少都和名人有关。比如元世祖忽必烈率军征途中, 爱吃草原美味 “清炖羊肉”。吃“年糕”就是为了纪念伍子胥,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等等。看看魏源故居灶屋的布置,我想魏源一生也爱吃腊肉、腊鸭、圆子粑等家乡特产腊制品。


炊烟是腊制品熏烤的特殊工艺,烤出了我们舌尖上的美味。炊烟四起,是农村人声鼎沸的象征,是农家歇息的信号,是农村孩子们成长的痕迹,是我们村庄的精魂。每当看到枭枭升起的炊烟,就会忆起儿时灶屋里母亲的阵阵饭香。


         

炊烟,木房,黑泥瓦,小溪,水井,稻田,鱼塘,房前屋后的菜园,自留地里的果树……是一道道的风景,更是一个温暖的故事,一段如诗如画的岁月,一段永恒的记忆。它曲线优美的尾巴勾起的不仅是对它的回忆,更是对故乡和那里人的眷念。



人世间,人们大都是以故乡为圆心,以能力为半径,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为轨迹,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做圆周运动,终点快回到起点时,回头望去,稻田里在老牛背后吆喝着的老父、老乡亲最为亲切。小溪里清澈见底,溪水哗啦啦地流着的响声最为动听,屋前水井里围着“蒋心草”(井心草)自由自在地游着的红鲫鱼最为快乐。房前屋后的菜园里,自留地里老母鸡带着一群群的雏鸡在果树下穿梭最为幸福。农村做饭时枭枭升起的炊烟景色,最让人着迷,它伴着微风,随着微风吹的方向慢慢地轻舞,浓浓的,就像一条黑龙,穿过瓦屋,直冲云屑;淡淡的,就像天仙,衬着朝阳,映着晚霞,翩翩起舞……



魏源从小立志高远,9岁“腹内孕乾坤”,常苦读至深夜,21 岁进京认识了林则徐、龚自珍等人,后来成为近代史上“睁眼看世界第一人”。他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新思想,他的巨著《海国图志》影响了世界,成为著名学者,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一代先贤出生在人杰地灵的雪峰山区,田园中,我为广袤的雪峰山而骄傲。“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在这里一间小屋,一块农田,一池鱼塘,一杆鱼钓,一个斗笠,一付蓑衣,耕读持家,过着悠闲、惬意的田园生活又何偿不是人们的的向往?把旅游之根扎于农村,振兴于农村。把乡村之美定格于追寻雪峰山先贤足迹之旅游的历史画面中,紧随着雪峰生态旅游公司的步伐,让原生态的淳朴的乡村田野百花齐放,迎来黎明之光,一起向着中国梦出发。

 

作者(右)在魏源故居


读而思没有谁是一座孤岛

关注微信号 我们给您一个世界

隆回北网



投稿/报料联系人:湖南雪峰山,微信号:hsq640307;老馆主,微信号:jsq42208;或登录隆回北网直接发帖:www.woaijsq.com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