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和2017年,,掀起了全国人工智能发展的新高潮,2017年底,工信部出炉的《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指明了人工智能产业化发展的路线图。
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技术,是国际竞争的新焦点,近年来人工智能的全球性研发并购与人才争夺大战已愈演愈烈,未来人工智能必将‘群雄逐鹿’。
成都的“高考机器人”、人工智能语音识别、人工智能技术与艺术方面的研究,已经在全国非常亮眼;张景中院士团队的自动推理与人工智能教育软件方面的研究成果,已是领先国际的水平。
由成都市科技局、成都市科协主办,四川省电子学会等单位联合举办的“2018成都人工智能发展论坛” 5月9日在成都科技会堂隆重举行。四川省各地市县科技主管部门代表、人工智能领域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及科技社团组织代表等共300余人参加了论坛,其中,成都高新区的相关企业代表占到了约三分之一的比例。
成都市科技局副局长吴健,市科协副主席、成都理工大学副校长刘树根分别致辞。
论坛以“人工智能的成都路径:机遇与挑战”为主题,包括主题论坛、“人工智能与社会”、“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及技术应用”两个平行分论坛以及科技成果及新产品展示交流四个部分。四川省电子学会会员单位成都英博格科技有限公司展示了其自主研制的奥叮智能机器人。
人工智能是成都市积极发展的五大未来产业之一。本次活动旨在探索人工智能成都发展路径,通过集合产、学、研、金、介、用六大主体,搭建人工智能交流、展示、互动的服务平台,推动我市人工智能技术突破、产业发展,促进校院企与产业功能区及园区深度融合,加快建设人工智能创新高地,同时也为成都的人工智能发展建言献策。
十多位权威专家学者和人工智能企业代表分享了他们的研究成果。
四川大学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院长吕建:人工智能技术与艺术
、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王晓京:人工智能与成都机遇
王晓京说: “数学与算法是人工智能的根基,计算机科学是人工智能的核心,信息工程技术是人工智能的载体。”成都在电子信息技术领域有一大批高校和研究所,这在全国来说都是稀有资源和特色优势,成都在电子信息技术及产业上有较厚实的基础。他再三强调成都一定要做好“产学研结合”。针对成都如何才能在全国城市中实现人工智能的拔尖甚至在世界范围内拥有竞争力,王晓京也给出建议:“首先,政府的政策应该到位。”人工智能行业的发展,需要敢于创新、敢于冒险的精神,而这方面需要政策的支持来帮助企业抵御风险,包括经费支持、知识产权保护等等。同时,王晓京特别提到了人工智能不仅应当将成都的高校、研究所等优势资源用好,做好产学研合作,而且应当在此基础上走“集约化创新”的道路,“一定要摈弃单打独斗的‘小农思想’,搭建平台,让产学研也实现‘集约化’,创造更大的价值,产生更强的竞争力”。
电子科技大学机器人研究中心主任、新加坡工程院院士葛树志:人工智能的技术发展趋势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胡惊雷:人工智能未来——探索太空
研究员、博导 秦小林:集群智能及其应用
西南交通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四川省云计算与智能技术高校重点实验室主任 李天瑞:数据驱动智能的分布式智能计算研究
成都阿莱夫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技术总监、电子科大教授 文红:边缘处理的分布式智能计算研究
电子科技大学机器感知与智能系统研究中心主任 郑文锋博士:人工智能与教育
成都西纬科技有限公司刘少林博士:人工智能在工业场景的落地应用
四川希氏异构医疗科技有限公司CEO宋捷:医学AI技术研究与产品路径
成都凯斯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王献昌:人工智能MAA介绍
成都数之联科技有限公司AI团队首席架构师孙崇敬:智能制造中的大数据应用实践
成都海康威视数字技术有限公司技术总监邓熙于:人工智能技术在轨道交通领域的应用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李后卿介绍平行分论坛之“人工智能与社会”的研讨情况。
为加速推广科技成果,交流人工智能发展经验,论坛编印了《2018成都人工智能发展论坛会刊及交流文集》,筛选收录了人工智能相关论文18篇,最新科技成果24项,部分反映了当前成都人工智能的研究与创新状况。
四川省电子学会
中国电子学会所属
成立最早、专业最多的省级学会
入会热线:028-83206889
投稿邮箱:974388527@qq.com
地址:成都市建设北路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大楼5层
长按上面二维码,即可自动识别,立即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