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慧点亮“北京8分钟” 黑科技展现“中国智造”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6-05 09:59:46


【中国智慧点亮“北京8分钟” 黑科技展现“中国智造”】 25日平昌冬奥会闭幕式的“北京8分钟”,不但传递出中国人民对全世界朋友的盛情欢迎,更汇聚着熠熠闪光的“中国智慧”。


表演中,两只憨态可掬的大熊猫让人印象深刻,它们既是文化的使者,更代表着中国“国宝级”工艺的传承。据了解,熊猫道具出自四川省南充大木偶剧院的工艺师之手,他们始终致力于这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舞台上,24块屏幕呈现出新时代中国的美好形象。这些近乎透明的屏幕有个好听的名字:“冰屏”。这项源自中国本土的创新设计可以实现透明图像显示,效果更通透更灵动,获得过国内国际多项发明专利。“目前的冰屏技术我们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这次做出了三米长的屏幕而且中间没有横梁,这种工艺目前在世界上我们应该是第一家。”“冰屏”研发团队负责人、深圳壹品广电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文艺表演项目总监黄庆生介绍说。


 载着“冰屏”跳出华丽舞步的是24个动作灵活的移动机器人,由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研发。机器人们不仅完成了自己动作编排,更与现场演员、地面投影进行了联动表演,同样实现了技术领域的升级创新。首先是机器人导航更加精准。其次,相比常用的工业机器人,此次的“演员”机器人动作更复杂灵活,包括完成行进中旋转、摆动,配合演员做出些花哨的动作等。


据悉,闭幕式演出当天历年平均气温在零下10度,风力5级左右。为了做好演员的防寒保暖工作,主创团队采用了石墨烯智能发热服饰,来确保演员动作优美,防止出现冻伤。


石墨烯是一种超级新型纳米材料,具有超高强度、超高导热系数,被业界誉为“新材料之王”。利用石墨烯的特性,我国科研人员研制出了超薄透明的石墨烯电热薄膜技术,用于智能装备制造,并在国外申请了专利保护。


在整个排练过程中,还有两套视觉仿真系统一直在充当着导演的“眼睛”和“指挥棒”。这就是由北京理工大学与北京电影学院组建的虚拟视觉团队设计的“OpenGL表演辅助训练系统”和“北京8分钟文艺表演预演系统”。两套系统可以根据导演的创意方案将文艺表演过程全部仿真,以可视化的界面和图纸、视频等多种形式展现演员的运动轨迹、位置信息、队形变化、运动速度等,帮助导演把控、决策及完善表演方案。




【我国3D打印技术再获突破】近日,中国广核集团对外发布,采用金属3D打印技术研发制造出的压缩空气生产系统制冷机端盖,在我国大陆首个百万千瓦级大型商业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实现工程示范应用。这标志着中广核开展的3D打印技术在核电站备件及零部件制造、维修过程中的关键技术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


核电领域的部分设备结构复杂、运转环境苛刻,对机械性能要求极高;尤其部分国外进口设备,备件采购周期长、采购成本高。而3D打印技术具备可实现复杂结构一体化净成形、制造周期短、材料利用率高、产品性能优良的优势,不仅可以优化产品设计方案、提高设备制造质量、降低备件采购成本,还能快速高效供应现场紧急备件,优化备件库存结构。


据悉,2016年起,中国广核集团下属中广核核电运营有限公司牵头对3D打印技术在核电领域的应用进行科研攻关,开展了“3D打印技术在核电站备件及零部件制造、维修过程中的关键技术研究”科研项目。


据中广核核电运营公司副总经理秦余新介绍,该项目以EAM235合金为原材料,利用电熔增材制造这一3D打印领域先进的制造技术,成功实现了该型号制冷机端盖国产化,创造了3D打印技术在国内商运核电站的首例工程实践示范应用。秦余新表示,这标志着3D打印技术在核电领域实现了从理论研究、技术分析向工程实践应用的重大跨越。


中广核是我国最大、世界第三大核电企业,目前在运核电机组20台,在建核电机组8台,总装机容量达到3147万千瓦。秦余新表示,可以预见,将3D打印制造技术应用于核电站备件及零部件制造及修复,对未来核电设备的设计、研发、制造、修复,以及备件保障和库存管理过程都将带来革命性改变。



【石化行业重点推进全产业链绿色化】记者近日从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了解到,2018年,石化行业将重点推进从产品设计、生产工艺到产品分销以及回收处置利用的全产业链绿色化,实现源头减排、过程控制、末端治理、综合利用全过程绿色发展理念的转变。


2018年,石化行业将以“布局合理化、产品高端化、资源节约化、生产清洁化”为目标,优化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加强科技创新,完善行业绿色标准,建立绿色发展长效机制。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将与各专业协会一起,大力推广一批绿色产品,创建一批绿色工厂,认定一批环境工程中心,培育一批绿色园区,树立一批行业绿色发展的标杆。



【中国企业有望继续领跑5G】2018年世界移动大会开幕在即,中兴通讯高级副总裁樊晓兵近日表示,2018年将是5G标准确定和商用产品研发的关键一年。在前两个阶段的测试中,中国企业均表现优异,并有望在第三阶段继续保持优势。


中国IMT—2020(5G)推进组已于1月16日发布了5G技术研发试验第三阶段第一批规范。通过第三阶段测试,预计在2018年底我国5G产业链主要环节将基本达到预商用水平。


按照规划,我国5G试验将分两步走:第一步是2016年到2018年底,为5G技术研发试验,主要目标是参与支撑5G国际标准制定;第二步是2018年到2020年底,为5G产品研发试验,主要目标是开展5G预商用测试。业界预测,我国有望在2019年实现5G通信预商用,2020年实现5G通信大规模正式商用。


5G比想象中来得更快。此前,工信部信息通信发展司司长闻库就曾表示,“预计2018年6月份5G国际标准第一个版本出台的时候,我们的产品基本上能够同步出台或者接近商用,为5G的快速发展奠定基础”。


企业更是早早做好了准备。比如,中兴通讯很早就提出大规模天线技术将成为5G时代频谱效率、容量和覆盖大幅提升的关键技术,并最早攻克技术难关、将其运用于4G网络,使5G技术在商用网络规模应用时间上大幅提前,并带来了最高达8倍的频谱效率提升。目前,中兴通讯已经推出了面向5G商用的系列化产品,包括覆盖高低频段5G系列化接入设备、多样化5G承载方案、灵活高效的5G核心网等,为有志于在2019年规模商用部署5G的运营商做好了充分准备。





·欢迎投稿·

微信公众号:NAIP_SSTEC

官方微博:国家动漫园

官方网站:www.sino-animation.com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